- 购买实验室废水处理设备常见十大误区及避坑指南
- 日期:2025/10/16 浏览:14
-
误区一:重价钱,轻工艺
误区描述:只比较设备价钱,忽视其处理工艺是否与自身废水成分匹配。盲目选择低价中标方案。
避坑指南:
“以废定工艺”:采购前,要对实验室废水进行详细的水质检测(主要污染物、浓度、pH、COD等)。将水质报告提供给多家供应商,要求其依据水质提供针对性的工艺方案。
警惕夸张设备:对声称“一台设备能处理所有未知废水”的供应商保持高度警惕。工艺方案要与您的废水成分有明确的对应关系(例如,如何除重金属、如何降解有机物)。
误区二:忽视水质波动,设备冗余不足
误区描述:仅按平均水量或常规水质选购设备,未考虑实验项目变化导致的峰值水量和冲击负荷。
避坑指南:
水量:统计历史zui大日排水量,并预留一定的未来增长空间(通常增加20%30%的余量)。
水质:考虑zui坏情况下的污染物浓度,要求设备的处理能力能应对一定的冲击负荷。
调节池:确保设计方案中有足够容积的调节池,它是均衡水质水量、缓冲冲击负荷的关键单元。
误区三:混淆“废水”与“危废”
误区描述:试图用废水处理设备处理所有液体,包括高浓度母液、废弃试剂、有毒废液等。
避坑指南:
严格执行分类:高浓度有机溶剂、毒化学品废液、放射性废液等须作为危险废物单独收集,委托有资质的危废公司处理。
明确进水边界:与供应商明确约定设备的进水水质要求,将高浓度废液纳入处理范围会大大增加成本并导致系统崩溃。
误区四:只看设备本身,忽视控制系统
误区描述:只关注罐体、泵等硬件,忽视自动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和可靠性。
避坑指南:
要求自动化:优先选择全自动控制系统(PLC或知名品牌单片机),它能实现自动监测、自动加药、自动警报,减少人为操作误差。
关键仪表品牌:关注pH计、ORP计、流量计等在线仪表的品牌,劣质仪表会导致数据不准,整个系统形同虚设。
远程功能:考虑是否支持远程监控/操作,这为后期管理提供便利。
误区五:忽视材质与核心部件品质
误区描述:不关心设备接触液部分的材质和核心泵、阀门的品质,导致设备短期内被腐蚀损坏。
避坑指南:
主体材质:罐体、管道材质至少应为PP(聚丙烯) 或PE(聚乙烯),对于强腐蚀性废水,应询问是否有更高的防腐措施。
核心部件:要求供应商在方案中明确列出计量泵、电磁阀、控制 器等核心部件的品牌。拒绝使用“山寨”或无名品牌。
误区六:轻信承诺,忽视成功案例
误区描述: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,未核实其是否有同类废水的成功处理经验。
避坑指南:
要求案例:要求供应商提供与您行业相同(如疾控、药检、石化、高校)、水质相近的成功案例。
实地考察:尽可能进行实地考察,观看设备运行情况,与使用单位交流设备稳定性、售后响应速度等。这是zui有效的避坑手段。
误区七:合同条款模糊,验收标准不清
误区描述:合同只写了设备金额,未明确处理效果验收标准、售后服务细节、违约责任等。
避坑指南:
明确验收标准:须在合同中写明出水标准(执行《GB89781996》标准或地方标准)和验收方法。
细化售后服务:明确保修期、响应时间(如24小时内响应)、耗材供应价钱、定期巡检内容等。
约定付款节点:采用分期付款,留足尾款(如10%20%)在稳定运行并验收合格后支付。
误区八:忽视安装、调试与培训
误区描述:认为设备到货就完事了,忽视安装条件、调试过程和操作培训。
避坑指南:
提前沟通:在采购前就与供应商确认设备尺寸、重量、水电接口要求(电压、水量、水压)、排水口位置等。
要求现场调试:合同须包含供应商工程师上门安装调试的条款,直至设备出水正常。
要求系统培训:要求供应商对至少2名实验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,直到其能完成日常操作、简单故障判断和耗材更换。
误区九:低估后期运行成本
误区描述:只计算设备采购成本,未计算运行后的药剂、耗材、电费、维护费用。
避坑指南:
要求运行成本测算:让供应商根据您的水质水量,测算出每吨水的处理成本(主要包括药剂费、电费、耗材摊销费)。
了解耗材:询问未来需要定期更换的耗材(如活性炭、滤芯、传感器)的价钱和更换周期。
误区十:“交钥匙”后甩手不管
误区描述:认为设备投入运行后就可以完全不管,缺乏日常维护和监测。
避坑指南:
建立内部制度:设备只是工具,要建立内部的《实验室废水管理制度》,明确人员职责、日常巡检、记录台账、危废(污泥)处置流程。
定期监测:即使设备全自动运行,也应定期自行取样检测,确保出水稳定达标。
- 上一篇: 没有了
- 下一篇: 养殖场污水处理设备的重要性与应用